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
文丨叶心 编丨Amber
最近,很多海外华人和低龄留学家长的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了一个词,“qin qiang qiong”。
这个起源于19世纪美国排华者创造的歧视性词语,这两年突然在互联网世界上频频现身。全球各地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和留学生表示,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视。
前段时间,一位在德国读博的学霸男孩,就遇到了三位对他说这一歧视性语言并羞辱他的德国青年,他没有退让,以一敌三教训了对方,最后虽然脸上挂彩,却获得了数十万视频点赞。
如何应对有歧视性的环境,且如何与自我相处?这可能是很多在海外生活、求学的孩子,必须经历的重要一课。
我家娃四岁半的时候,带他到了德国,说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想给孩子一个不那么卷的童年。
去的时候,还不会德语,而一年半后就得上小学了。好在小孩的适应能力很强,一年之后,他的听说就没问题了,甚至已经开始自己看书,我们也甚为欣慰。
![]()
孩子在图书馆看书
刚上一年级的一天早上,儿子吃早饭时突然问我,妈妈,中国人吃饭是可以砸吧嘴,可以打嗝的吗?我一惊,莫非学校里有孩子说这样的话?但他告诉我,是从书里看到的。
他拿出那本《初学者礼仪》,这是我们最近给他买的一本柏林某出版社的,专门写给孩子的礼仪入门的书。他翻到那页指给我看,“在中国,人们用筷子吃饭,砸嘴、大声打嗝、吸溜。这些行为在那里都属于完全正常的行为。”文字旁边画着猪和狗,并配文:“我想去那里!我想我的一个表弟住在那里。”
2019年出版的童书,这样来写中国的餐桌礼仪,不可接受。
我当即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邮件,发给出版社,指出,成人的世界,偏见也许不可避免,但是,作为一个童书的作者,发行者,应该慎重,不应在孩子心里种下偏见的种子,如此轻率和笼统地去评判别的国家、文化。
更何况,这是一本有关礼仪的书,而礼仪最本质的原则,在我看来是学会尊重他人。毕竟,我们都希望人类的未来生活在一个和平,和谐,充满爱的地方。
我自认写得有礼有节,出版社虽然很快回了邮件,但多少是轻描淡写地敷衍,说会去调查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件说大不算大,说小也不小的事,让我恍然意识到,对于海外长大的孩子,家长除了要关注德智体美劳的发展,除了重视融入问题,还有一件事情至关重要:保护好孩子的内核—— 一种基于母语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自信。
![]()
低龄留学第一步:
融入,而不是自我迷失
像我们这样在异国他乡求学生活的留学生家庭,第一门重要功课,当然是融入。
事实上就算家长保持隔绝,孩子本能的社会属性也会使他努力去成为大众中的一份子。从食物、语言、风俗人情各方面,拥抱新事物。
然而,基础认知还未成形的低龄孩子,很容易在融入的过程中自我迷失。
如果在孩子认知形成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杂音,让他/她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不屑、否认,甚至产生“羞耻感”,而家长又没有及时觉察,就可能造成孩子的认知扭曲。
![]()
孩子在森林徒步
对我而言,自从见识了那本堂而皇之把中国人的餐饮习惯描述为与猪一般的童书,碰到涉及中国/中国文化的童书,就格外睁大眼睛。
前不久,有一本书放在各个书店童书部的显著位置,“ Kidstory”, 作者是以色列女作家,可能受到同样来自以色列的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人类简史的启发,此书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讲述从石器时代一直到当今生活的人类历史。
主角们按时间顺序出场,都是某个时期某个地区的某个孩子,由他/她的视角来描述当时的日常生活。
看起来,是一本寓教于乐的好书。然而,当我看完1400年前在中国生活的女孩Mej的故事,感觉像吃了个苍蝇。首先这个奇怪的名字不知哪儿冒出来的,我甚至一直看成Mei, 后来才发现是Mej。
不过与整个故事相比,这点瑕疵实在不算什么。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小女孩Mej会剪纸的才能被父母发现后,他们让她在家剪纸,可以去卖钱,补贴家用,她觉得很幸运,不用像别的女孩整天在田里劳作,当然还有干不完的家务活。
她和弟弟的待遇从出生开始就千差万别。然而她尚不知道,在未来,她的重孙女,重孙女的重孙女,日子更加艰难- 四岁起就要被裹脚。女孩正专心剪纸,弟弟在旁边捣乱,他要人帮他擦屁股,Mej随手拿了纸给他擦,于是厕纸就这样诞生了。
Mej一分神,不小心剪出四朵花,这是不幸的数字,她担心父亲回来骂她,不再让她剪纸。一家人正在等卖丝绸的父亲回来,不过他不会迷路,因为有指南针。突然一声爆炸声,她和弟弟吓得相拥哭起来,原来刚刚发明了火药。
父亲终于回来了,但看起来很生气,他说路上看到睡着的熊猫,本想抓一只回家,就有皮和肉了。不料它们突然醒了,没抓成......”
当我看到,“她也想画别的东西,但她还是听话,不然,父母可以报告皇帝,孩子会受到严厉惩罚。”不知道该哭该笑,中国的皇帝是村委会干部吗?
![]()
这本儿童读物内页
充斥着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歪曲
这就是1400年前的隋唐文明 - 重男轻女,吃熊猫,冷酷的父母,数字迷信,纸的发明只是用来剪纸和擦屁股,小孩不听父母话会报告到皇帝那里受到处罚?!
看完这个故事,往前翻,看一个1700年前生活在罗马的一个小女孩的故事,画风全变。娓娓道来的,是女孩的成人礼,有爱的母亲,讲究卫生的罗马人,建筑,文化气息浓郁。
当作者描述起300多年前的法国的一个小女孩的生活时,更只是环绕玩具,书籍,戏剧,舞会,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派文明雅致的景象。
很难想象一个在海外的中国孩子看完这本“内容翔实的儿童非虚构类图书”,会对自己祖先的文明产生兴趣,更别提自豪感。
两本书,一个缩影。
令人扎心的真相是,在海外成长的中国孩子们,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得不面对西方社会长期对中国的误解。除开少数真正对中国的历史、哲学感兴趣的智者,这种误解广为流传。
![]()
孩子参加一年一度歌唱会
天真如孩子,刚刚睁开眼睛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哪里懂得什么误解、什么对真相的扭曲,他/她所看到的,听到的,便形成了他/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后来有一天,孩子的两个同学放学后到家里来玩,吃点心时,一个孩子突然问我:为什么书里、电影里的中国人都很奇怪可笑?”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也许是这些书和电影故意塑造的呢?”小孩开始若有所思。
从出版物到日常生活,类似的曲解是如此普遍。如果没有帮助孩子筑好心里的坝栏,孩子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对他们的文化认同感造成伤害。
低龄留学,是为了让自己的世界更广阔,而绝不是要和自己割裂。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全球公民
作为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中国人,我也是出国后,才越发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不是空话。我们源远流长和灿烂丰富的文化,值得被尊重、被了解、被传承。
如今,绝大部分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家庭都会坚持让孩子学习中文。但不可否认,中文是一门难学的语言,脱离了生活环境,想要学好中文实属不易。
与其逼着孩子完成任务一般地去枯燥地死记硬背,不如细水长流,放慢脚步,不着急语言上的进步,而是引导孩子养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封神演义,三国志,东周列国志,当孩子们对这些承载中国文化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她一定会自发地去学好中文的。
也就是说,用兴趣驱动,帮助孩子汲取母文化的养料。
![]()
图源Pixabay
此外,家长还要保护好孩子成长的土壤,不受扭曲。如果在生活中,遭遇歧视和被冒犯,该驳斥驳斥,该反击反击。
记得有一次,我家孩子举办生日派对,请了十多个孩子,拆礼物时,有个孩子突然说“Ching Chang Chong”(西方语言环境中,针对华裔及东亚群体的种族歧视词汇)。
这么小的孩子,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一词汇背后的冒犯性,或许只是觉得好玩。但是我马上放下手里的东西,抬头正色道:“不可以这样。这不是中文,是毫无意义的声音,请你不要再发出这样的声音了。”一桌孩子都安静下来,我希望他们都记住了。
讲到这个话题,我又想起前两天看到的好莱坞华裔女星刘玉玲的一小段采访。
主持人说,有的语言,比如中文,听起来就是不悦耳。刘玉玲笑着说:哦,是吗,你学中文了,学得这么好了?主持人连忙否认,啊,我只是觉得听起来。
刘玉玲接着说,中文有很多方言,也许有的方言听起来不那么柔和。主持人于是问:我爱你,普通话怎么说呢?刘玉玲说完,主持人直言,好吧,你改变了我的看法。看,她就这样聪明又大方地回应了这莫名的偏见。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中国的文化,正以一种王者归来的气势重返世界舞台。不仅有《哪吒》、《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的全球输出,也有电动汽车、机器人、AI产业等科技领域的成就。这些也都值得让孩子看到。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有引导他们客观承认各国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培养一个真正自信的全球公民。
华裔名人也会遭遇“身份认同危机”
也许有人会说,都出国了,母语文化,还重要吗?
对照几位在不同领域的华裔名人,大家可能会有一定的感触。
美国前民主党大选参选人杨安泽,小时候在一个鲜少有亚裔的环境长大,免不了被欺负凌辱,于是形成一个防御机制,几乎是轻蔑的方式来谈论身份认同。
他习惯拿自己开一些种族色彩的玩笑,就像一个孩子在新学校里试图讨好别人。
疫情期间他在《华盛顿邮报》发文,写了最近一次遭受歧视的过程,当时美国国内针对亚裔的仇视、犯罪案件飙升,杨安泽写到,他已经很久没有过的一种感觉涌上心头,那就是身为一个亚裔“有点羞耻”。
他还呼吁亚裔应向二战时加入美军的日裔美国人学习,通过主动展示爱国主义来争取认同。
文章发表后引来很大争议。一位非裔媒体人称,按这个逻辑,对于妇女家暴的解决方案就是学会承受攻击,警察滥用武器应该学会躲避,而面对种族脸谱化则应该“成为白人”。
![]()
图源华盛顿邮报
另一位是美国华裔导演朱浩伟,在南加州大学 (USC)毕业典礼上分享自己的经历。
他曾很长时间抗拒“亚裔导演”的标签,只想做一名“导演”。但女儿的出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文化认同感。他希望女儿做一个骄傲的人,但他自己做到了吗?
他决定打破成见,坚持用全亚裔班底拍“摘金奇缘”,结果这不仅成为25年来第一部全亚洲演员阵容的好莱坞制片厂电影,还成为十年来票房最高的浪漫喜剧。他通过认可母语文化,接受母语文化,找回了自己,找到了骄傲。
没有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携带着祖先的记忆。语言、食物、风俗、礼仪、价值观、传统,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基因里。
只有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自我身份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去拥抱文化多样性,促进创新与对话。
否则,怎么能走得远呢?
有人曾就归属感问题,问Deep Seek,得到的回答是:“不必担心四海漂泊,故土早已内嵌在你的文化基因里。就像种子随风散落,看似失去根系,实则将孕育出更广阔的森林。”
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也将带着这份文化基因与世界持续对话。保护好他们的精神内核,只有一个完整的、有自我认知的人,才更可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去拓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